唐朝以后城与市的演变过程

作者:网友投稿 -
唐朝以后城与市的演变过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以后城与市的演变过程的一些知识点,和州的历史演变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的县相当于现代什么
  2. 州的历史演变
  3. 唐代郡县制怎么演变的

[One]、唐朝的县相当于现代什么

〖One〗、李世民吸取汉朝分封制的前车之鉴,坚定地实行了“州县制”——注意是“州县”,不是沿袭隋朝的“郡县”。

〖Two〗、这是因为李世民不仅吸取了汉朝的教训,还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认为郡的分量不够,郡县两级不足以制霸大唐江山,所以采用州县两级。贞观十三年时,全国设州350多个、县1500多个。

〖Three〗、具有开创性的是,唐太宗把州分等,同样是州,要根据人口的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这就好比现在某些省的省辖市,同样是市,但是要分为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副厅级市、省直辖的县级市、地级市代管的县级市。

〖Four〗、采取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体制,对于政令传导、减少冗员、减轻赋税是件好事,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唐太宗在行政区划上又有了另外一项创举——“道”。

〖Five〗、通过州、县管理地方,唐太宗还是不放心,于是依照山川地理环境,把全国划分为十个“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Six〗、这是十个道最开始不是行政区,只是监察区,由皇帝派出观察使不定期视察道内各州县行政事务。但是到了后来,“道”由虚向实,演变成了一级正式的行政单位,观察使成了地方行政长官。

〖Seven〗、随着“道”的建立,唐代的行政区划就由“州——县”两级变成了“道——州——县”三级。而这个过程,是否与汉朝的“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

〖Eight〗、不仅如此,还有更精彩的、与汉朝极为神似的——唐朝在采取州县制的同时,还进行分封了!李世民分封了一批皇室宗亲为王,比如梁王李慎、汉王李贞、晋王李治等等。为了避免封国谋乱,李世民的团队想了几个措施,一是限制封国面积,封国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州县的面积;二是封国与封国之间不相

[Two]、州的历史演变

〖One〗、早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州这一名称,古人以“九州”代指汉地。最早记载了州的典籍,是《尚书·夏书·禹贡》。书中记载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九州分别是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Two〗、但是,大禹时代的九州,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与后世的州不同,只是大致的地区称呼。《说文解字》中,记载“水中可居曰州”。大意上,是指古人习惯居住在靠近水边的地方,以州代表居住区域。

〖Three〗、战国时人所作的《吕氏春秋》,对九州的地理位置,大致有了说明。河、汉之间为豫州,两河之间为冀州,河、济之间为兖州,东方为青州,泗上为徐州,东南为扬州,南方为荆州,西方为雍州,北方为幽州。从这里看出,九州是依据主要河流、东南西北方向来划定的。

〖Four〗、上古时代的九州,是根据河流、四方划定的居民居住区域,九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没有设置专门管理一州的官职,因此,此时的州只是地理区域上的称呼,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

〖Five〗、西周之时分封诸侯,神州大地上建立起一个个诸侯国,于是人们便用国来称呼地方。战国时出现郡、县这种正式的行政区划,郡设郡守,县设令长。秦统一六国时,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此时大家便直接用某某郡、某某县作为地名,州则不太使用了。

〖Six〗、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州这一古老的地区称呼,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汉武帝为了加强地方控制,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国除京畿之外的地区,划分了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Seven〗、此时的十三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其中五条是针对监察郡守、尉、王国相,另一条针对监督地方豪强。

〖Eight〗、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办公地点),是作为中央的派出官,定期监察地方,汇报给中央。州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

〖Nine〗、东汉时沿袭了州刺史制度,作了一些局部调整,把朔方并入并州,交趾改称交州,又将司隶改称司州。刺史的权力比西汉时扩大了一点,有了地方选举劾奏权。

〖Ten〗、到了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了地方行政权,有了固定治所州由此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黄巾之乱后,刺史又获得了领兵权,部分重要州的刺史改称“州牧”。又增加了雍州,汉末时总计〖Fourteen〗、州。

1〖One〗、三国时〖Fourteen〗、州沿袭东汉,部分州的治所、下辖郡县范围发生变化。西晋时统一全国,又增加了几个州,合计十九州。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林立。有些政权,所辖地区,只有几个郡,为了提高官员的官阶,便将原来的一个州划分为好几个州,这样可以多安置几个刺史。

1〖Two〗、东晋时,为了安置北方来的侨人,朝廷又新设了很多侨州,如南徐州、南兖州等。于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各个政权更迭频繁,设立的州郡县名目不一,行政区划十分混乱,层次和机构都过多。

1〖Three〗、这种情况一直到隋朝统一时发生了改变。公元583年,隋文帝考虑到州的数量过多,有些州甚至比郡的范围还小,于是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了郡的建制,把东汉以来州郡县三级变成了州县两级,又合并了一些州县,使行政区划更加合理。

1〖Four〗、延续了800多年的郡县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开始实行州县制。州下面直接辖县,此时州的地位下降,州刺史相当于原来的郡太守,大部分州刺史只能治民,没有军权。隋炀帝一度又将州改回为郡,但唐初又改回州县制。

1〖Five〗、唐太宗为了加强地方控制,又在全国划分了10道,设置按察使来监督道内各州刺史、县令。这有点类似于汉武帝设州部,道只是监察区,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

1〖Six〗、宋朝基本上沿袭唐朝州县制,不过宋时州刺史,虽仍有这一官职,但并不是一州真正的长官。此时州的长官,是采用宋特有的差遣系统,“知某州事”,例如庐州的长官,称为“知庐州事”,简称就叫知州。一州除了知州,还有通判,用以监督知州工作。

1〖Seven〗、宋朝与州同级的区划还有府、军、监。其中府主要设在要地,如**开封府,北京大名府等。在后来,府的数量增加,地位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州被改成府。此外,宋也效仿唐朝设立大监察区,称为“路”,一路辖数州,但路只是中央派出机构,并非地方一级政府。

1〖Eight〗、唐宋之时,可以称之为天下遍州,州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遍布于全国各地。在今天城市中带州的名称,大部分都能在唐宋时见到。

1〖Nine〗、宋朝之后,州作为行政区划,地位和数量均在不断下降。元朝时行政区划分五级,行省、路、府、州、县。州从原来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降至第四级,仅比县高。

20、到了明清时,地方行政等级,变成了省、府、县三级,府彻底取代了州,成为县之上的行政区划。只有部分特殊地区,才保留了州,剩下数量不多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两种。直隶州直属于省,散州则和县一样属于府。

2〖One〗、明清的州,尽管不再作为普遍的行政区划,但州这一古老的名称却被沿用下来,深深地印入老百姓的脑中,成为地名的一部分。很多府的命名中都带了州这个字,比如扬州府、徽州府、登州府等。

2〖Two〗、以上,州的名称可追溯到大禹时期,最初只是地理区域称呼,西汉时成为监察区,东汉时成为郡县之上的正式行政区划,隋朝时成为县之上普遍的行政区划,宋元时地位下降,到了明清时失去普遍行政区划的地位,但州的名称融入到地名之中,很多带州的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Three]、唐代郡县制怎么演变的

〖One〗、唐代是郡县制。该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Two〗、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越过陇山,锋镝直指占据今甘谷的冀戎,平定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这是中华县制之肇始。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唐朝以后城与市的演变过程和州的历史演变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