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气温

作者:本站原创 -
唐朝初期气温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唐朝初期气温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西汉、唐朝时的平均气温是否要比其它时代要高些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唐代关中气候
  2. 回唐代气候
  3. 西汉、唐朝时的平均气温是否要比其它时代要高些

[One]、唐代关中气候

〖One〗、唐代关中地区的气候与现在差别不大,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左右,年均降水量也略多于现在,中唐以后气候稍有转冷。

〖Two〗、唐长安与现在的西安一样,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冷是冬季气候的主要特征。这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有充分体现,大部分的长安冬季诗中都有"寒"字。

[Two]、回唐代气候

人类的发展一直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对于大自然,总是需要人们心怀敬畏地对待。这不仅仅只是说说,更是有史为鉴。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王朝兴衰更迭除却人为因素,气候变迁的力量也隐藏其中,它影响着民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唐朝,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前无古人,后来者也难与之匹敌的伟大王朝,它的国力之强盛有史可证。而唐朝的兴衰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呈现,前期的繁荣与后期的衰败,与之对应的气候的转暖与转冷,两者势必不会仅仅只是巧合。

[One]、温暖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有非常多的文献皆有记载唐朝宫廷中种植着柑橘树:杜甫就曾在《病桔》中提及宫中蓬莱殿的橘树,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也有宫中橘树的相关内容等等。诗人张籍也有诗《送蜀客》:“木棉花开锦江西,”言成都有木棉。而柑橘、木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再与长安近代的气候、成都现今的无自然生存的木棉相关联,便可见在当时的气候处于较温暖阶段。

此外在唐代的中期之前,文献关于气候方面甚少有冷冬的记载,而在大唐三百年中对于无雪的冬天却有高达十九次的纪录,高居历朝气候记载之首。而在历朝历代的天灾统计中,唐朝同样是一个温暖多雨的朝代,旱灾较少、水灾较多。杜甫也有诗《咏雨》,其中便有提成都的梅雨天气,而现在的成都是没有梅雨天气的,可见唐朝的温暖湿润。且从当时云南蚕的生长期结合蚕的成长习性来看,蚕在当时的适温期较之现在要提早许多,这也证实了唐代云南一片的温度高。综合这些来看,便可知,起码唐朝前中期的气候是处于一个温暖期的。

古代生产经济一向是以农耕为主,而农耕更是靠天吃饭的。在气候相对湿润温暖的唐朝,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像是在黄河流域开发了水稻田,分布广阔,而温暖的气候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令粮食的单产量有些许提高。且温暖期也使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更长了,在《蛮书》中就有记载唐朝普遍稻麦两熟。这些使得唐朝在前期的粮食产量颇为可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使得北方的水资源更丰富,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这令渔业也发展良好,并且也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在中唐前的北方地区便有水利复兴,将西汉的水利工程完善恢复,建立新的灌溉区,这对于文明兴盛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还有西北地区也如此,在唐代的西域可不是现在的干旱地区,非常适合进行农耕活动,可以驻军屯田,这一举措让西北陇右如《资治通鉴》中所言:“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气候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有利的气候条件使农业发展良好,以致全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活温饱有了保障,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百姓好了,国家人口也会有所增长,那可投入的生产力也会增加,农业经济便会越发生机勃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北方的农业经济发达,也使像农业工具之类的有了明显的改进与发展,同时也为南方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就拿水稻种植来说,它的推广就很好地使南方土地进一步熟化,使南方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而草原同样会因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水草丰茂,为动物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游牧民族也因此牛羊成群,得以安居乐业。加上唐朝的强大,他们也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发动进攻获取食物。没有了战争动机,游牧民族与唐朝双方相安无事,北方边疆得以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军事国力、文化的发展,也会使政治稳定。这些成就了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令唐朝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璀璨如明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wo]、寒冷的“安史之乱”、王朝没落

到了唐朝的后期,气候开始由暖转冷,并且大多还是湿冷,降水量相对较多,使唐朝中后期的水土流失加重、黄河决溢次数增多。在《旧唐书》中也有道在贞元十八年,豫南地区冬十月频雪,元和八年豫西地区“东都大寒”,可见当时的气候转变。不仅如此,在唐朝众多咏梅咏寒诗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在唐中后期气候转冷的变化。

唐朝本身因为前期的气候温暖,竹林茂密而在河南地区设立了司竹监。然而到了北宋初期,司竹简却被撤销了,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在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气候转寒,气温下降,而导致竹林无法适应从而规模缩小,致使这一职位存在的不必要性。此外,《资治通鉴》也常提及在中晚唐时期,中高纬度地区的回纥常有“冻馁死”,内乱因此加剧。且清代余成教亦在《石园诗话》中写道:“唐自大中以来,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这些都佐证了唐朝的气候在中后期由暖转寒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食靠自然赠。食物的丰收与否,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基本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温暖湿润的天气为唐朝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转寒的天气就能给它带来多大的坏处。寒冷的气候使北方不再利于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经济重心的北方,人口因此大量前往水利条件相对好些的江南等地,北方农业生产急剧衰退。而当北方的百姓前往江南等地时,一同带去的还有先进的农具与生产技术,南方本身就适合许多农作物的种植且又远离政治中心,较为安稳。所以这一南迁也使南方的经济在不安稳的社会动荡中依然在发展,以至于到了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方就相对要混乱很多,作为唐朝政权所在,北方因气候转寒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受阻,粮食产量因此下降,从而导致国库亏空。国家财政有了危机,导致赋税加重,统治者治下怨声载道,百姓难以维持生计,甚至出现节度使频繁叛乱、农民起义,各种战乱不断。国家开始分裂,人口锐减,便有了“安史之乱”,此后不仅是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对治下部分地区的控制也远不如从前了。

唐朝的游牧民族所生存的草原同样也受到气候的影响,草原产草量下降,动物饲料短缺,使游牧民族唯一经济与食物来源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牛羊养不活,人也就养不活了。此时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便会南下,对南方政权发动进攻,以获取生存物资。《资治通鉴》与《李岘传》还曾提过天宝年间曾出现连续三年连雨六十余日,又冷又湿的天气对于外族的生存同样也是非常大的打击。气温降低,草原退化,生存环境日渐恶劣,从而南移寻求生存物资,这种游牧民族的特性是自古便有的。

唐朝内部因为气候变化而民不聊生,尤其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更是不如往常强盛。而同样食物短缺,饥荒、灾害的降临使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入侵越来越频繁,加大了已经日渐衰微的唐朝的生存压力。到了后期游牧民族更是纷纷入主中原,无视唐朝,建立政权。近有内忧,远有外患,举步维艰的唐王朝便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唐朝的气候变化总体来讲,是从温暖期后往寒冷期过渡。而在这期间唐朝的发展也恰好对应上了气候的变化,在气候温暖期的国力强盛到寒冷期的衰败灭亡,可见气候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还是较大的,甚至会影响朝代更迭,尤其是当朝代政权重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时,影响更为严重。

当气候趋于温暖时,无论南北,农业生产都会相对发展更为良好,粮食产量稳定且有所提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政治较为稳定。而当气候趋于寒冷时,南方的影响会因为其本身所处地区而影响不大;北方则会因气候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百姓生存压力加大,极容易出现战乱,人口也会因此而产生大量南下致使人口锐减。从唐朝的历史上,可见在朝代循环、大乱与大治之间,气候的变化亦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

[Three]、西汉、唐朝时的平均气温是否要比其它时代要高些

〖One〗、西汉、唐朝时候所谓国力强大,与气温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应该说还是当时的政治体制以及皇帝不是明朝时候那些窝囊废才是当时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

〖Two〗、当时,根据文献记载,也是经常发生灾害的,不过,汉唐时代,中国当时的政府在军队科研、军事装备研发、在军事装备配置方面的投入,及其高昂。几乎全国财力物力的一半都要投入到军事方面。这样的国家当然打仗厉害了。

〖Three〗、而且打仗是否胜利,取决于军队的训练,更取决于军队的领导者的才能。唐汉时期,涌现了大量军事人才,有些是军人,有些根本就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府上下对扩张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安全问题,看的十分重要。因此,才会提拔大量军事人才,并赋予他们极高的信任。这在其他王朝几乎是不敢想象的,后续那些孱弱的灭国政府,都是因为制约军事力量发展,最后祸国殃民的。比如宋朝、明朝。至于元朝和清朝,则是因为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矛盾,上层建筑不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需要,最终导致上层社会腐化堕落,下层人民民不聊生,造反事件层出不穷,最终国力耗尽,家破人亡。

〖Four〗、这些朝代更迭,也跟气候没啥关系,地域的辽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气候带来的影响。有减产的地方,就有增产的地方。朝代更迭更主要还是当时政府的执政能力以及政治体制决定的。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初期气温和西汉、唐朝时的平均气温是否要比其它时代要高些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