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羁縻府州设置情况最新

作者:侠名 -
唐朝羁縻府州设置情况最新

其实唐朝羁縻府州设置情况最新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唐代州府是怎么划分的,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唐朝羁縻府州设置情况最新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的府和州的区别
  2. 唐朝设立了哪些州,分别是指哪些地方
  3. 唐代州府是怎么划分的

[One]、唐朝的府和州的区别

〖One〗、唐朝的地方官制,一般说安史之乱以前是州(府)、县二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管辖大小、户口多少以及发达程度划分不同等级。

〖Two〗、唐朝为了便于控制边远的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作为行政特区,大者称都督府,小者称州。

[Two]、唐朝设立了哪些州,分别是指哪些地方

〖One〗、户满三万已上为上州.二万已上为中州.先已定为上州中州者.仍旧.至开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时久.户口日殷.宜以四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五千户为中州.不满二万户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辅等.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内州并同上州.缘边州三万户已上为上州.二万户已上为中州.其亲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为上州.王去任后.仍旧.武德令.户五千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至开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三千户已上为中县.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其赤畿望紧等县.不限户数.并为上县.去京五百里内.并缘边州县.户五千已上亦为上县.二千已上为中县.一千已上为中下县.

〖Two〗、贞观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县.始因关河近便.分为十道.

〖Three〗、二曰河南道.古兖豫青徐四州之地.

〖Four〗、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宝.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羁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Three]、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Five]、潞.扬.益.荆.幽.都护府有[Six]、单于.安西.安北.安南.安东.北庭.为大都护.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军有四[Ten]、府有六百三〖Fourteen〗、.镇有四百五[Ten]、戍五百九[Ten]、守捉有三十[Five]、

〖Five〗、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带江山.疆界阔远.于是分为山南东西两道.又自黄河已西.分为河西道.

〖Six〗、新升都督府.盐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Seven〗、新升雄州.宁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Eight〗、新升望州.宁州.元州.并会昌四年四月升.

〖Nine〗、新升上州.会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历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复置.隶夏州.

〖Ten〗、新升赤县.京兆府云阳县.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县.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寝.以张愿为县令.醴泉县.广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为县令.富平县.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诜为县令.三原县.同上年月升.以王鄫为县令.咸阳县.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为县令.神龙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复为畿.奉天县.兴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为县令.

1〖One〗、新升次赤县.华州郑县.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闰十一月.复为郑县.华州郑县.华阴.下邽三县.

1〖Two〗、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冯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县.扶风.陈仓三县.同上年月日升.灵州回乐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宁州安定县.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

1〖Three〗、新升紧县.灵州怀远县.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宁州彭原县.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县.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1〖Four〗、新升上县.灵州灵武.保静.温池.鸣沙等县.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县.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州五原.白池县.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县.大历六年五月升.延州肤施.门山县.同上年月日升.

1〖Five〗、新升都督府.登州.大历九年五月升.

1〖Six〗、新升雄州.汝州.会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1〖Seven〗、新升紧州.郓州.徐州.并会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Fourteen〗、年四月.复位淮西州县及官吏禄俸.以蔡州为紧.其刺史俸钱一百八十千.长史以下有差.

1〖Eight〗、新升上州县.海州密州.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贞元廿年正月内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离.蕲虹三县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颍州.会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

1〖Nine〗、新升赤县.河南府缑氏县.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20、新升望县.虢州阌乡.汴州浚仪.尉氏.开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县.开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枣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马县.大历五年三月升.许州扶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郑州管城.阳武.新郑.荥泽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陕州陕县.桃林.河北.芮城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衮州金乡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县.开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县.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阳县.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县.贞元六年十月升.郓州须昌.巨野等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2〖One〗、新升紧县.虢州宏农县.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郓州郓城.东阿.寿张.卢县.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衮州曲阜县.会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离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县.同上年月日升.隶州汝阴县.同上年月日升.青州临淄.寿光县.大历五年正月升.

2〖Two〗、新升上县.虢州卢氏.朱阳.玉城县.干元三年四月〖Fourteen〗、日升.汝州临汝县.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县.元和十二年四月内置.颍州颍上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县.贞元十五年四月升.陕州垣县.贞元三年十一月升.

2〖Three〗、新升次赤县.河中府河东.河西县.干元三年三月改.

2〖Four〗、新升望县.蒲州河东.安邑.桑泉.汾阴.虞乡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县.开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绛州正平.翼城.龙门.闻喜县.开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义.隰城.介休.平遥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洪洞县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晋阳.祁县等县.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党县.同上年月日升.

2〖Five〗、新升上州.妫州.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历五年十一月升.

2〖Six〗、新升望县.瀛州河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县.大历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宫县.信都县.深州饶阳县.贝州宗城县.俱同上年月日升.临清县.大历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阳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贵乡.昌乐县.魏县.顿邱县等.同上年月日升.馆陶.冠氏县.大历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怀州河内.武德.武陟.获嘉县.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县.天宝八载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县.贞元十九年九月升.蓟县.开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2〖Seven〗、新升紧县.魏州临黄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贝州清阳县.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县.兴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沧州清池县.大历七年正月升.莫州鄚县.贞元十九年八月升.

2〖Eight〗、新升上县.妫州怀戎县.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县.贞元十五年九月升.

2〖Nine〗、新升都督府.利州.大历〖Fourteen〗、年十一月七日升.龙州.长庆四年十月升.

30、新升雄州.洋州.兴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3〖One〗、新升望州.襄州.商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3〖Two〗、新升上州.随州.贞元十五年四月升.复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会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3〖Three〗、新升中州.硖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3〖Four〗、新升次赤县.江陵府江陵县.贞元元年九月升为畿县.兴元府南郑县.兴元元年六月升.

3〖Five〗、新升望县.荆州江陵县.襄州襄阳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县.梁州南郑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邓州穰县.大历四年十一月升.

3〖Six〗、新升紧县.商州上洛县.干元三年四月〖Fourteen〗、日升.梁州城固县.洋州兴道县.阆中县.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3〖Seven〗、新升上县.硖州夷陵县.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复州竟陵县.沔阳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随州光化县.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县.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县.京山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3〖Eight〗、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3〖Nine〗、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复安乐州.改为威州.

40、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蕲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4〖One〗、新升中州.申州.元和〖Fourteen〗、年四月升.

4〖Two〗、新升望县.扬州江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长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扬子县.大历八年五月升.

4〖Three〗、新升紧县.扬州**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县.庐州合肥.庐江.慎县.寿州安丰.盛唐.霍邱等县.舒州桐城县.濠州定远.锺离县.滁州全椒县.已上并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4〖Four〗、新升上县.楚州山阳.盱眙县.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盐城县.元和六年九月升.寿州霍邱县.蕲州蕲水县.舒州太湖.宿松县.同上年月日升.

4〖Five〗、新升都督府.辰州.大历四年六月升为中都督.

4〖Six〗、新升雄州.苏州.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4〖Seven〗、新升望州.润州.宣州.越州.常州.并会昌五年四月升.

4〖Eight〗、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抚州.饶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会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4〖Nine〗、新升望县.润州曲阿.江宁等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晋陵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进.无锡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阴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苏州吴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长洲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兴县.大历六年二月升.昆山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县.大历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钱塘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会稽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诸暨.剡县.并大历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华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东阳县.永康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乌程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长城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县.大历十二年正月七日升.台州临海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县.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县.会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长沙县.同上年月升.

50、新升紧县.越州萧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饶县.杭州盐官县.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龙邱县.大历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兰溪县.同上年月升.海盐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阳.当涂县.天宝十载二月二十五日升.宁国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县.池州秋浦县.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兴等县.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历十二年十二月二〖Fourteen〗、日升.潭州长沙县.湘乡.湘潭.衡阳等县.大历四年二月二〖Fourteen〗、日升.吉州庐陵县.会昌四年十二月升.

5〖One〗、新升上县.鄂州唐年.蒲圻等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县.同上年月升.华容县.大历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门县.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阳县.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阳县.大历四年二月二〖Fourteen〗、日升.洪州武宁.新吴县.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乡等县.大历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泽县.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阳县.虔州信丰.南康县.袁州萍乡县.杭州新城县.抚州南丰县.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县.大历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县.黟县.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5〖Two〗、新升中县.洪州分宁县.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宁为武宁县.

5〖Three〗、新升都督府.遂州.大历二年二月升为中都督.昌州.大历十三年六月升.

5〖Four〗、新升望县.益州成都.蜀县.郫县.新繁等县.并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晋原.青城县.同上年月日升.唐兴.新津县.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龙.道江县.开元四年二月二〖Fourteen〗、日升.唐昌县贞元十年十二月升.汉州雒县.开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县.贞元二年十二月升.

5〖Five〗、新升紧县.彭州蒙阳县.汉州德阳.绵竹县.眉州通义.彭山县.嘉州龙游县.邛州临邛县.已上并贞元五年十二月升.

5〖Six〗、新升上县.嘉州夹江.峨嵋县.邛州依政县.陵州籍县.并贞元十年十二月升.阆州南部县.奉国县.永泰元年十月升.绵州罗江县.元和六年九月升.

5〖Seven〗、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5〖Eight〗、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5〖Nine〗、新升望县.福州闽县.贞元元年四月升.广州南海县.会昌四年十月升.

60、新升紧县.泉州南安县.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县.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晋宁县.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长乐县.连江.侯官县.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晋江.莆田县.建州建阳县.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龙标县.大历六年五月升.

6〖One〗、新升中县.容州北流县.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苍梧县.大历九年七月升.重名的地名(江南道)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领乌程一县.

6〖Two〗、(山南道)湖州:武德四年,于湖阳县置湖州,领湖阳、上马二县.贞观元年,废湖州,省上马,以湖阳属唐州.

6〖Three〗、(江南道)严州:桐庐武德四年,于县置严州,领桐庐、分水、建德三县.七年,废州及分水、建德二县.以桐庐属睦州.

6〖Four〗、(淮南道)严州:宿松武德四年,置严州,领宿松一县.七年,废智州,以望江来属.八年,废严州,二县来属舒州.

6〖Five〗、(江南道)姚州:余姚,隋废.武德四年,复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

6〖Six〗、(剑南道)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旧城北百余步.安抚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6〖Seven〗、(江南道)台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

6〖Eight〗、(剑南道)台州:贞观六年,处党项置西沧州.八年,改为台州,后复故名.

[Three]、唐代州府是怎么划分的

〖One〗、唐代的行政区划分,基本为道-府,州-县三级划分,其中道主要为监察区,行政功能不完善,府县为唐代基本的行政区。

〖Two〗、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依据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户籍数量,军事作用等等标准,将州府级的行政单位划分为八等,县级行政单位划分为十等,依据具体情况对国家进行统筹而细化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掌控。

〖Three〗、唐的行政划分制度和依据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他的等级制度将官民的比例进一步合理化。政治中心行政区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同时这些州县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根据人口的变化,政治形式的变化而一再调整,从安史之乱前大部分的上等州县分布在黄河流域,到唐中晚期江南地区上等州县的增多,这都直观体现了南方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增长。

〖Four〗、府是唐玄宗时期创立的行政单位,也是全国政治意义最重大的州,是唐王朝政治架构的中心区域。基本集中在北方,表明了这个时期的王朝北方压倒南方的政治地位。从开元元年到开元十一年设置的三府,分别为雍州改设的京兆府,洛州改设的河南府,以及并州改设的太原府。

〖Five〗、这些地域是唐朝的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和龙兴之地太原的辖区,是唐最重要的核心区域,也是人口众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特别指出的是山西的蒲州也曾经于开元八年设置了河中府,可第二年就撤销了该府的设置,依然称蒲州。

〖Six〗、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府的设置从玄宗时期的三处增加到了八处,其中由于皇帝暂时居住或者登基而上调的有,唐肃宗在陕西凤翔升岐州为凤翔府,由于玄宗避难躲到成都,升益州为成都府,泾原兵变后,德宗出逃到梁州,升梁州为兴元府,加上蒲州的河中府的复设,以及江南人口暴增的江陵府。

〖Seven〗、府的变化表明了政治依然是行政区划分最重要的考量,北方无可争议的在这个时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然而南方由于较少战乱的伤害,人口激增,第一次挤进了府的高级州行政圈。

〖Eight〗、辅州在安史之乱前为四处,他们是仅次于府的州级行政单位,唐朝的辅州主要指的是京兆府的两翼地区,即拱卫长安的地域。

〖Nine〗、雄州则主要是护卫东都洛阳的区域,重要性仅次于辅州。唐初的四辅州和六雄州,是唐朝首都圈的外环区域,他们大都与长安,洛阳距离较近,其中唯一的特殊是雄州中的魏州,它位于太行山以东,是山东地区人口,地域最显要的地域,魏州跻身雄州之列,表示河北的政治地位在全国范围内的上升,而这个方向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是安史之乱叛逆方的重要基础。

〖Ten〗、望州是洛阳雄州外的第二圈城市,是洛阳周边重要性稍次的区域,初唐的十处望州,七处在河南区域,相州,卫州,洛州则位于河北,与魏州一起成为唐在太行以东维系统治的重要支撑点。安史之乱后,雄州升为十个地区,除了环首都保卫作用外,苏州成为雄州代表了江南地区地位的上升,和荆州的江陵府一样,苏州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他升为雄州的重要原因。

1〖One〗、唐后期的望州也增加到了二十处,其中江南增加了五处,也就是襄州,宜州,常州,润州,越州,从现在来看,这也是新中国人口稠密,土地肥沃之地,江南的政治地位全方位的提升,在上州的比例勉强达到了四分之一的水平。

1〖Two〗、唐朝初期的紧州,虽然号称十处,有据可查的只有河南叶县的仙州,紧州的定义是治安情况严峻,有盗匪之患的州县。

1〖Three〗、紧州就是唐朝犯罪率比较高的州府。安史之乱后紧州的定义进一步变化,由于节度使的泛滥,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紧州的定义改变为军事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府州。唐后期实在的设置了十处紧州,其中三处在对抗吐蕃的前线,比如灵州和宁州,其余大部分则分布在南方新兴的区域。

1〖Four〗、上中下州和前面的府州不同的是,主要依靠人口数量的多寡来划分。以四万,三万,两万户做为定级的依据,唐中后期高级州的增加和上中下州的减少表明了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特别是拥有二十二个上州的江南道鹤立鸡群,表明了人口南迁成果初步显现出来,经济中心有南移的趋势。

1〖Five〗、二.从唐代县一级行政单位等级划分看划分因素

1〖Six〗、唐的县级行政单位,划分的原则和州府基本相似,政治地位是主要的考量依据,相当于大城市区一级单位的赤县,初唐只有奉先县一处,他主要是作为陵墓管理的原因而高人一等。唐后期随着皇帝陵墓的增多,赤县增加到了七处,礼泉县,云阳县,富平县,三原县由于大量陵墓的存在,成为了县中等级比较高的赤县。

1〖Seven〗、畿县在唐初期有八十二处,就是三府周边的区域,也是人口相对稠密的中心政治带,后期随着增加了五府,畿县的单位也大量的增加望县摒弃了政治方面的因素,以地力的肥沃和人口的多寡来划分,唐朝前期全国八十五个望县,北方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五,表明了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1〖Eight〗、同样以安史之乱为界限,江南道的望县数量在唐中后期大量增加,河北道也有少量提升,表示河北,山东地区人口凋零的情况在逐步的好转。

1〖Nine〗、唐前期号称有一百十一处紧县,后期也有少量增加,同时上中下县完全按照人口数量来划分,划分标准在开元和武德年间略有不同,基本以5000户,2000户,1000户为基准线。唐中后期上县数量变化不大,中县则大量增长,并且主要集中在江南和河北,河南地区,表明唐的经济中心已经东移,关中地区日渐凋零。

20、这也是宋以河南河北为政治中心,江南为经济中心的萌芽,从汉代开始陕西,山西一线卓越的地位被慢慢的削弱。

2〖One〗、与偏重于政治,经济的州县划分不同,有军事行省性质的都督府和有军事垦荒特点的都护府,更偏重军事方面的功用。

2〖Two〗、曹魏的州郡兵和都督节制,威慑地方的行政模式,传延到了唐代,唐初争夺天下的时候,都督和行军总管是唐朝基本的军事模式。等到天下平定的时候,这些都督府的一把手主要由宗亲贵族兼任,为了避嫌,他更倾向于成为了虚职,具体权力由品阶较低的都督府长史控制,权力慢慢的减弱,到了后期,被节度使所取代。

2〖Three〗、都护府则是唐对外征战的政治,军事单位,著名的六大都护府是中华民族对西域管控的行政工具,他是边疆地区独特的行政单位“抚慰诸藩,缉宁外寇。”唐前期恩威并施的对外政策和都护府的设立是成功的民族政策的基础。

2〖Four〗、在民族问题上,唐朝是开放而睿智的,很多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难以直接管理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区域,唐朝都设置了最早民族自治的羁縻州。

2〖Five〗、唐朝的羁縻州县一度达到了八百多个。他成为了都护府的基层单位,大量的少数民族首领成为了这些州县的行政长官,财政的独立和对民俗的尊重,使这些少数民族愿意接受汉族的文化,在边疆的战斗中支持唐王朝的扩张。

2〖Six〗、这种弹性的怀柔政策使唐在生死存亡斗争的时候,得到了少数民族武装力量的支持,李克用的沙陀族骑兵和回鹘人大量的介入了晚唐的政治生活,成为了独特的风景。

关于唐朝羁縻府州设置情况最新和唐代州府是怎么划分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