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么宣判的唐朝的结束

作者:侠名 -
是怎么宣判的唐朝的结束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是怎么宣判的唐朝的结束,以及为什么韩国宣判书用汉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是怎么发现的
  2. 吏部,户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都是管什么的
  3. 为什么韩国宣判书用汉字

[One]、玄武门之变真实历史是怎么发现的

〖One〗、公元626年,唐长安城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由于这场政变中的胜利者李世民对史书动了不少手脚,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Two〗、一千多年之后,甘肃莫高窟发现一件敦煌写本,意外地道出了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细节。几年前,在陕西发现的李建成和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进一步将李世民夺位之谜展露在世人面前。

〖Three〗、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掠走一件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Four〗、常何是什么人呢?他其实是个小人物,但是却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Five〗、常何是汴州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初将领,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归顺大唐后,参与唐初统一战争,跟随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和赵郡王李孝恭等作战,战后在外镇守。他勇武而且善于领兵,与太子和秦王都有交情。

〖Six〗、武德七年,常何调入京城,负责皇宫北门玄武门守卫,出任中郎将警卫皇宫。这个岗位官职不大,但非常重要。

〖Seven〗、李世民为了玄武门之变,很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其次,尽力争取朝中大臣与后宫嫔妃的支持,对高祖李渊施加最大的影响;第三,力图在洛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第四,着力收买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重要人物,如掌管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

〖Eight〗、李世民是如何收买常何的呢?敦煌写本《常何墓碑》残卷中有详细记载。

〖Nine〗、据《常何墓碑》记载:(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Ten〗、原来,武德七年(624年,玄武门之变前两年),常何担任洧州守将时,李世民就已经布局玄武门之变了。让常何担任皇宫北门玄武门的禁军守将。然后,李世民还秘密会见了常何,赐给黄金等宝物,让他暗中收买扶植一批亲信手下。常何是李世民布下的一颗暗棋。

1〖One〗、玄武门之变中,常何在玄武门当值,李建成认为他是自己人,根本没有防备,而李世民却在他的帮助下,暗中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这也成为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1〖Two〗、敦煌文书《常何墓碑》,不仅揭示了常何本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也把李世民此前通过他来收买禁军将领的隐情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尽管李世民后来极力推卸责任,掩盖自己密谋夺位的事实,声称高祖李渊早就打算改立自己为太子,并把他精心策划的玄武门之变描绘成一次事发仓促的自卫,然而,这显然不过是胜利者的一面之词。

1〖Three〗、玄武门的战斗结束后,李渊无奈交出全国兵权。两个月后,他又被迫下诏退位,改称太上皇,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1〖Four〗、玄武门之变,常何为李世民立下大功。李世民赏赐了大量钱财给常何,却没有提拔常何官职,以至史料中鲜有常何的记载。唐高宗永徽四年五月十六,常何病逝,享年66岁,获赠左武卫大将军。

1〖Five〗、玄武门之变在唐朝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它开创了唐朝皇位继承人以武装政变夺权的先例。然而由于胜利者李世民的篡改,使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疑点重重。

1〖Six〗、有学者考证,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史官记录李建成的军功时,对其本人所立军功,除去其名,或改为战败;对其部属将领所立军功,则记载从略,或不写明该将领属于李建成麾下。史书可以被篡改,但是历史的细节,却往往难以泯灭。

1〖Seven〗、2012年,李建成的墓地被发现,其中简短的墓志铭揭示了李世民篡改了的历史细节,揭示了李世民的帝王心思。

1〖Eight〗、李建成的墓地非常寒酸,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40厘米,斜边长11厘米,底边长53厘米,高12厘米。墓志铭也非常简单,上面只写了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其中的谥号“隐”字被发现有多次涂改。

1〖Nine〗、史料记载,李世民在给李建成找谥号的时候,大臣都来建议,并给出了一些不好的词,比如“戾”,违背叛逆的意思。但被李世民否决了,最终改成了“隐”,有哀怜之意。对李建成的定性,直接关系到李世民获取皇位的合法性,无论过褒还是过贬都不合适。这一改,只能说明史书记载可能并不是事实,李世民篡改了历史来美化自己的形象。

20、石碑上的磨损痕迹也表明,李世民最初同意群臣的看法,倾向于选用“戾”,直到最后关头才改变主意,定为“隐”。在古籍中,“隐”字的意思是“生前误国、善于伪装”。李建成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对唐朝建立有过很多贡献。李建成死后,李世民试图用一个“隐”字抹去李建成的全部功绩。

2〖One〗、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胜利并开创了一个盛世时代,但却被后人诟病。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悲剧,38岁的李建成被亲弟弟李世民当场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所杀。随后,李世民派人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中,杀了所有侄子,并逼宫唐高祖李渊,李渊悲怆欲绝,号啕大哭。而李世民很快却将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占为己有。

2〖Two〗、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则在李世民执政后,带着五个女儿搬到了长乐门附近,开始了漫长的50年的寡居生活。史书记载:“上元三年正月,薨于长乐门内,春秋七十八。”唐高宗李治下令厚葬了这位伯母,将其葬在了李建成的隐陵附近。

2〖Three〗、2013年,西安警方破获了一起倒卖文物的案件,查获了若干唐代的墓志铭,其中有一块刻着:“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正是由于发现了这块墓志铭,才让我们知道了玄武门之变后一代太子妃的命运。令人想不到的是,墓志铭中甚至将郑观音比作东汉的马皇后和邓太后,给出了超高的评价,很难想象她的丈夫竟然会是一个被当局否定的人物。郑观音墓志铭上的文字,以另一种方式,反证了李建成被黑化的历史。

2〖Four〗、因为李世民得位不正,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在民间已有对李世民不利的风评流传。

2〖Five〗、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敦煌文书《唐太宗入冥记》,推测为武则天时期的一种话本作品。文书内容很长,对唐太宗多有讽刺。内容大意是: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阎王处判事,李世民魂魄被拉来审判,阎王责问玄武门之事,唐太宗汗如雨下,后来唐太宗用金钱官位贿赂判官崔子玉,崔子玉才设法替唐太宗续命10年脱责,蒙混过关。

2〖Six〗、而玄武门之变后,玄武门就像诅咒一样烙刻在唐王朝的国运上,此后数次的政变几乎都与玄武门联系在一起。李世民的二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更是“重演历史”,让他的晚年生活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Two]、吏部,户部,工部,兵部,礼部,刑部都是管什么的

〖One〗、六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吏、户、礼、兵、刑、工”,它是隋唐以来中央行政机构中的重要一极,在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全国行政事务的执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Two〗、隋唐开创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但史料对此记载颇少,当时相应的中央行政机构所管辖的职能远远没有后世开创的六部职能完善。秦朝开创了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汉朝在继承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完善,其中六部就是秦汉时期九卿机构的简化,而三省六部制就是东汉以来长期发展、不断演进的产物。

〖Three〗、东汉时期,尚书台(尚书省)最先出现,汉光武帝刘秀首次设置了三公六曹制,这其中的“六曹”便就是隋唐“六部”的最早前身。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登上政治舞台,尚书台权力遭到分割和制衡。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已经形成且不断完善。直至隋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确立,但当时的六部之中,户部叫度支、刑部为都官。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才是如今我们眼中所熟知的六部。

〖Four〗、老话说得好:“吏部贵、户部富、礼部穷、兵部武、刑部严、工部贱”,字数虽少,但却十分精简现意。六部之中,尽管各部职能单位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品阶官次都处于同等地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六部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虽然我们的六部之间也体现相互牵制的现象,但从根本上来看,六部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产生制衡作用的,六大部门都是各家管理各家的事务。正因为如此,古代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员独大的现象与此脱离不了关系。

〖Five〗、六部之中,吏部可当选为六部之首,不论从职能或是品阶来看,吏部的“含金量”都是响当当的第一。在我个人看来,这种现象主要和古代封建社会“人治”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颇具联系。正是因为注重“人治”,因故吏部的职能所在相较于其他五个部门来看就显得尤为突出了。对于吏部的具体职能,史料有载:“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Six〗、吏部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有所不同,在此主要体现两个阶段:一为两宋时期、二为明清时期。两宋时期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添置了“二府制”,“重文轻武”和“文官任知州”的政策被宋朝统治者推崇开来,进而“冗官”现象极为严重,故这个时期吏部的主要职能便被弱化。明清以来,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丞相制”的废除,六部先是直接归于皇帝,但繁苛的工作量催使了“明内阁”和“清军机处”的出现,因为吏部掌管全国各地所有文职官员的任免等事务(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再加之重文轻武传统治国思想的影响,吏部不仅要高出其他部门一大截,而且还出现了压制内阁和军机处的现象。

〖Seven〗、户部的职能相当于如今的财政部,因为户部在古代主要掌管国家的一切财政事务,就连皇上办事花钱都要经过户部的手在支取银票。户部的职能主要包括:赋税俸禄、田地户籍等财政事务,隋唐、宋元时期关于的户部的体系内容没有多大改变。明清时期,根据国家新的事故的频频出现,明朝于户部之下设十三司;清承明制,清朝买继承保留十三司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江南司。

〖Eight〗、真不知道礼部为什么能够排到六部之中的第三的位置,如果说六部各有特色的话,那么礼部的特色就是“穷”,虽然古代重视礼教传统,但这个工作确实是没有丝毫油水可言,简直就是“清水衙门”。不过即便礼部比较穷,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看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学派,而儒家对于礼教传统的推崇则是思想核心,因故国家要“教化民众”,礼部必然不可或缺。除此以外,礼部还掌管典礼外交、学校科举(礼部只掌管科举考试,对于人员任命还是吏部的任务)。明清时期,统治者于礼部下设四司。

〖Nine〗、兵部和吏部相对,兵部掌武官,吏部掌文官,但一兵部不可同吏部同日而语;二兵部权限并不大。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古代的兵部只是掌握着军事行政,即武官任免、军械制造等事宜,关于统兵作战、把握兵权的这一事项,并不在兵部的职责范围之内。抛开三省六部制来看,其实最早从秦始皇确立三公九卿制开始以来,当时掌握兵权的太尉一职就是个虚职假衔,后世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兵权更才是始终秉持着“皇帝独大”的思想,兵权是绝对不会动辄交付于政府部门来掌管的。

〖Ten〗、顾名思义,刑部就是掌管刑罚政令、审核罪责和制定法律的部门,但并不是全国所有的大小犯罪事宜都需要托交刑部审核处置。根据历朝历代的地方行政部署来看,一般都遵循“按省设司”,一些小的案子交由当地相关处理即可。这里的刑部是相对于某些重大案件(京畿地区待罪及以上案件)需要进行复审和最终的审核、裁判。明清有所谓的“三司会审”,“三司”所指即为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明朝设十三司,清朝设十七司(增设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

1〖One〗、古代大多能人巧匠都出自工部,工部的职能主要所系于土木器物、农事水利等建筑制造工程。此外,关于古代国有制官方企业,在开矿、冶炼这些范围之内的,工部都管辖在内。除此以外,工部还同户部共同掌管着印钱机构和金融货币、统一度量衡的部分职务。明清工部之下主要设四司。

[Three]、为什么韩国宣判书用汉字

〖One〗、韩国古代只有唐朝和西汉是中国的领土,其他朝代元、明、清、只是中国的藩属国直到清末,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小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从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Two〗、虽然后来韩国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但韩文不能清楚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的翻译,而汉语却有比较系统的诠释和理解,所以他们还是以汉字为尊,比如法律、墓碑、匾额,奏折比较重要的文献都是采用汉语写的。

关于是怎么宣判的唐朝的结束,为什么韩国宣判书用汉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