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水上驿站

作者:网络 -
唐朝水上驿站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水上驿站和唐朝的传播工具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水上驿站以及唐朝的传播工具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朝的传播工具
  2. 古代每隔多远设置一个驿站
  3. 古代驿站归哪个部门管理

[One]、唐朝的传播工具

说起古人的通信方式,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从“烽火戏诸侯”就可以看出当时的通信靠烽火来发出信号,从而达到告知四方诸侯信息,而唐朝依然有烽火通信。

〖One〗、究竟如何靠烽火来传递信息呢?

古代的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就是用来通报敌情的。平时在烽火台上都是堆满了干草和狼粪的,由戍卒来昼夜轮替值班,一旦有军情则会点燃烽火接替传递。顿时就会狼烟滚滚,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样军情就被传到远方使军队进入战备状态。这种方式是运用风里来传递信息的,但它无法传递纸面的信息。

除了烽火,唐朝人还会运用另一种借助风力来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风筝”,如果想要给城里的人带去纸质书信而又无法进去,古人往往在偏僻的地方用风筝的方式,顺着风向把风筝飞向目的地,风筝上面装进去的书信就能够被带到目的地。

早在唐朝前,隋文帝期间就有通过“竹筒通信”让战报到达朝廷的。竹筒通信就是把书信放入竹筒中,密封好,让竹筒在水里漂流,顺流而下从而到达下游的站点。邮筒一次就是因而得名的。在战争年代因为邮驿被破坏,因而只能通过江流来使信息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进行传递。但在和平年代唐朝时期就建立起了水邮制度,建立了众多水驿站点,因而通过水上的通信制度保证信息的上通下达。

唐朝时期竹筒通信广泛被文人雅士所接受,这种方式不仅便捷而且有一种文雅的情趣在其中,著名诗人元稹就经常利用这种方式和李白通信,除此之外还与白居易、李穰、钱徽三位诗人通过这种放方式交往。可见在唐朝,一根小小的竹筒就可以轻松顺流而下将信息传递给江边翘首盼望的人,也颇具诗情画意。

〖Three〗、八百里加急是一天就要跑八百里吗?

除了水驿之外,唐朝还有陆驿,陆驿分为两种“步行和骑马”。步行可以解决短途的信息公文传递,而长距离的信息传递就要靠“骑马”了。因此在唐朝就建立了许多驿站,驿站里面可以休息,可以换马匹,驿站是官方信息和公文传递的主要渠道。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八百里加急,但是并非一匹马一天可以跑800里。加急件的标准是300里,如果是特别而紧急可以达到600里,上线是800里。

唐朝时期,每20里就以一个一站,因此特别急的件可以接力换人换马,有时马和人的体力好一天之内是可以接替跑800里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好马也会被跑死。因此唐朝人也会运用省时省力的方式“飞鸽传书”来进行文书传递,这种方式在唐朝时期比较普遍。

无论是水路通信方式,还是空中通信方式,都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唐朝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为何唐朝时期最为广泛的公文传递方式是“信鸽传书”?

(一)飞鸽传书的起源是怎样的?

唐朝时期波斯商人和中原地区交流比较广泛,因而带来了信鸽,在唐朝之前我国古代很早就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但是信鸽传书这种方式在唐朝时期大量被采用。据唐代段成式之《酉阳杂俎》言鸽,大理丞郑复礼言,波斯舶上多养鸽。鸽能飞行数千里,辄放一只至家,以为平安信。

但是唐朝时期信鸽被广泛用于书信传递还由于一个著名诗人“张九龄”。正是因为张九龄推广了信鸽传书,因而才在唐朝时期被广泛运用,这一时期,朝廷的官方文书主要的通信方式便是信鸽传书。除此之外,普通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也用信鸽传书,军事情报的传递也用信鸽进行传递。

唐朝初期,著名的宰相“张九龄”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非常善于训练信鸽,根据史料记载他从小就喜欢养鸽子,张九龄和鸽子之间培养了良好的情感,他经常去亲戚家做客时带着鸽子以便训练他们两地往返的能力。渐渐开始让这些鸽子给亲戚们带信儿,把纸条卷成卷塞在鸽子腿上加以固定,这样鸽子便可以把信带到他曾经去过的地方了,他为此还给鸽子起了名“飞奴”。

后来在他当上宰相时变为唐玄宗训练信鸽,用信鸽来传递朝廷的官方文书。由于张九龄的推广,同时期各级官员们也均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公文传递,因此这样的方式逐渐被传递开来。

[Two]、古代每隔多远设置一个驿站

〖One〗、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

〖Two〗、汉代为在交通要道上隔几十里设一驿(一般为30里),唐代还有水驿;宋代20里有歇马亭、递铺,60里有馆,明代每10里有急递铺。盛唐开元年间,全国设陆驿一千三百余所,水驿二百六十余所,水陆驿约七十余所。驿站遍布全国,每三十里一站。

〖Three〗、驿站简单讲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以后功能逐步有所展,最后被新生事物取代。

〖Four〗、辽宁地区出现文字记载的驿站是在唐朝。宋代人著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因受(今朝阳市)东百八十里,九递至燕郡城(今义县),自燕郡城东行,经汝罗守捉(今北镇),渡辽河十七驿至安东都护府(今辽阳市)约五百里”。

〖Five〗、这里所说的九递十七驿虽无具体站名,但可以知道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中京大定府至**辽阳府之间设置了驿站,有〖Fourteen〗、处驿馆。到金代时,则在上京会宁府至燕京之间,沿辽西傍海道设置了驿站。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的递铺。

〖Six〗、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每部有四人,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驿站按照朝廷所规定的标准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

〖Seven〗、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

[Three]、古代驿站归哪个部门管理

〖One〗、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秦朝君王想要治理好国家,难度非常大,因此为了稳定政局,为了稳定秦国边界,君王在各地修建道路,确保信息沟通的效率性。

〖Two〗、唐朝建立之后,领土面积远远大于秦朝。面对广袤的国土面积,由此也会引发出很多外部问题以及地方治理问题,君王为了更好地维持稳定,因此便出现了驿站制度。

〖Three〗、驿站并不是所谓的免费旅馆,它所指的是古代传递信息之人的休息之处,还用来招待外邦特使,让其暂时休息。

〖Four〗、不过当时的驿站绝大多数都作为军事地点,一直到了唐朝之后,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在驿站方面开始有了更为明确的法规。

〖Five〗、《唐六典》:驾部郎中、员外郎掌邦国之舆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司马、牛、杂畜之簿籍,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司其名数。

〖Six〗、驿站属于兵部所管,并设有专业的兵部驾部郎,关于驿站方面所有的规定都要经该部门批准。

〖Seven〗、唐朝还设立了相关的法律规定,确定驿站交通体系,可以说唐朝时期建立的驿站,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朝廷军事交通需要。

〖Eight〗、因此也会对其进行军事化管理,保证了军队信息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传递,让军队拥有更为坚固的后勤保障,提高了唐朝军队的作战力。用驿站来传递军事命令更为有效,同时作为军队中转点,还可以为军人提供基本补给。

唐朝水上驿站和唐朝的传播工具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推荐: